“一些煤礦短期內可能會大范圍、大幅度地搶產量,也可能出現一些降低安全條件、放松監管的情況。價格高還可能引發一些準備關閉的煤礦還要搞一次‘最后的瘋狂’,乃至于一些已經關閉的煤礦也可能出現‘死灰復燃’的情況。”在近日召開的國新辦新聞發布會上,應急管理部副部長宋元明表示,年底事故高發、能源保供高峰、災害天氣多發“三期”疊加,安全風險加劇。對此,“在保障安全的前提下,推動具有增產潛力的煤礦盡快釋放產能,在保供的同時也要加大對違法違規煤礦的打擊力度。”
既要守住安全生產底線,也要追求高效高質開采——隨著形勢變化,煤炭行業面臨越來越高的要求。除了警惕短時可能存在的隱患,更要加強安全高效的長效發展機制。目前,哪些短板有待補齊?
實現安全高效生產才能做好兜底保障
“從產能結構看,我省礦井平均產能達到130萬噸/年左右,年產120萬噸及以上大型煤礦數量、產能分別占全省的28%和66%,小型煤礦數量、產能占比僅為8%和2%。”據山東省煤炭行業協會相關人士介紹,“十三五”期間,全省累計關退煤礦93處,化解過剩產能6460萬噸。布局和結構的優化,讓該省煤炭資源開采逐步向安全高效礦井集中,這也是煤炭工業走向集約化生產的一個縮影。
作為我國先進產能的主體,安全高效礦井在兜底保障中作出突出貢獻。記者了解到,安全生產、綜合單產、原煤工效、機械化程度、生態環保等多項指標,共同考驗著一個礦井的發展水平。“截至2020年,全國共建成安全高效煤礦973處,其中有595個百萬噸采煤隊。這些煤礦平均產能達到265萬噸/年,是全國平均產能的2.4倍。”中國煤炭工業協會副會長孫守仁舉例,神東煤炭集團的上灣煤礦8.8米大采高綜采工作面,就創下裝機功率、采高、設備總重量、回采工效四個世界第一。
在采掘環節的基礎上,安全高效理念進一步延伸。神東煤炭集團負責人告訴記者,通過智能化應用,配套的上灣選煤廠電力消耗減少8%以上,日均生產時間縮短1小時,煤質穩定率由83%提至95%。預計到2022年底,11個選煤廠將全部實現智能化。
在中國煤炭科工集團總經理趙永峰看來,安全高效發展思路也是順應降碳目標的必然選擇。“在當前形勢下,圍繞煤礦智能化無人化是必然趨勢,綠色發展是必由之路,清潔低碳是必然要求。推進煤炭行業動力、效率、質量變革,實現煤炭開發利用全過程、全要素高質量發展,是為保障國家能源安全、實現能源綠色低碳發展提供堅實可靠保障。”
3500余處120萬噸以下礦井待提升
截至去年底,我國約有煤礦數量4700處。相比之下,安全高效礦井比重不足1/4。“安全高效煤礦相對數量還不多,為繼續建設提供了廣闊空間,但也說明這些工作面臨諸多困難和挑戰。”孫守仁坦言。
孫守仁表示,產業結構和生產布局在變,安全高效礦井隨之向資源條件好、運輸條件優、開采成本低的地區和企業集中,導致發展不平衡問題越發嚴重。“山西、陜西、山東、內蒙古等省(區),安全高效煤礦數量占到全國的92.1%,而貴州、云南、新疆等產煤省(區),湖南、四川等賦存條件較差的地區,數量寥寥無幾。除了大型礦井,全國還有3500余處120萬噸以下煤礦,安全高效礦井的占比不足10%,綜合單產和原煤工效僅為安全高效煤礦平均單產和工效的36.6%和68.14%。”
受此影響,部分礦井安全高效發展的難度較大。“公司80%以上煤炭資源處于新疆、云南等偏遠地區,資源稟賦差,地質條件復雜,單井規模小于300萬噸/年的礦井占比50%,高產高效集約化生產制約因素多。”華能煤業公司負責人表示,加上開采強度、深度加大,煤與瓦斯突出、沖擊低壓、頂板水患等典型災害日益突出,防治技術難度明顯增大,提升重大災害治理能力是關鍵。
孫守仁還列舉了一組數字:在“2020中國能源企業創新能力百強榜”中,電力企業48家,煤企僅13家。“近幾年,安全高效煤礦單產、單進、工效等重要指標的統計數據基本持平,要打破瓶頸,必須在煤礦井巷全斷面快速掘進、復雜地質條件煤層智能綜采等方面實現重大突破。然而,行業科技引領支撐作用仍顯不足。企業科研經費投入相對短缺,平均投入強度不足1%,科研成果轉化率低,高技術人才匱乏。”
讓一批現代化礦井成為煤炭工業的主體
為支持安全高效礦井,國家已出臺一系列政策。例如,國家發改委最新修訂的《西部地區鼓勵類產業目錄(2020年本)》明確,內蒙古、陜西、寧夏、新疆4個省區300萬噸/年及以上(焦煤150萬噸/年及以上)安全高效煤礦,建設生產及采煤技術開發利用,可納入稅收優惠減免范疇。
“我們需要對安全高效煤礦建設有新的認識。”孫守仁進一步稱,在新形勢下,“安全高效”兼顧單產單進水平高、勞動效率高、資源回收率高,以及安全狀況好、勞動條件好、經濟效益好、環境治理好等多重標準。“由此,進一步淘汰或升級落后產能,讓一批裝備領先、管理精細、效益突出的現代化礦井成為煤炭工業的主體,提高行業的科技水平和生產力水平,增強競爭能力和抗風險能力。”
孫守仁提出,以安全生產為首要前提,實現從“零死亡”向“零傷害”的跨越,并在供給質量和經濟效益上持續發力。“系統簡單是集約高效的前提。優化系統布局、簡化生產環節、科學勞動定員,做到采掘協調、均衡生產、系統簡單、合理可靠。建立健全以生產、洗選、運輸、檢驗檢測、用戶回訪為一體的質量保證體系,以質量保市場、保效益、保發展。”
多位專家一致提出,以智能化為抓手,搶占安全高效發展的制高點。“煤炭開發加速向智能綠色低碳升級,加強人工智能、數字技術與煤炭產業融合,以智能化換代推動產業升級再造。”趙永峰表示,聚焦智能感知與決策的智慧煤礦體系,加快發展煤礦“5G等新一代信息技術+智能制造”及高端裝備。孫守仁稱,智能化尚處初級階段,各礦業要根據實際條件因地制宜,結合煤炭大基地、大礦區、大集團的資源稟賦、環境容量及先進產能穩步推進建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