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智能化建設的深入推進,“機械化換人、自動化減人、智能化無人”的目標照進現實,越來越多的工人從危險惡劣的作業環境中解放出來——
“我是地面綜采智能化控制中心,通訊設備正常!”10月21日下午,記者走進信湖礦采煤事業部地面綜采智能化控制中心,只見操作員張兵收到井下818智能化工作面開車信號回復后,打開閉鎖、按下一鍵啟動按鈕,通過控制臺電子顯示大屏清晰地看到井下工作面液壓泵、轉載機、破碎機、皮帶機、割煤機等設備依次啟動運行。

圖為信湖礦地面綜采智能化控制中心操作員正在對井下工作面生產情況進行調度
“我是去年10月份從井下機電檢修工轉行到礦地面綜采智能化控制中心當操作員的。”張兵介紹道,信湖礦818工作面目前已建成了液壓支架電液控、智能控制、智能集中供液、采煤機控制、運輸設備控制、視頻監控等六大系統,實現了遠程“一鍵啟停”、自動記憶割煤、故障自診斷、液壓支架自動跟機移架、工作面人員高精度感知與定位等功能。井下通過每隔50米布置一臺基站,實現了移動目標、控制信息、監測信息、視頻信息等穩定可靠傳輸。以前該綜采面2名煤機司機、6名移架工共8人的活,現在1名地面遠程控制操作員、3名安全巡視員共4人即可完成。
據張兵回憶,轉行前的16年,他一直在煤礦井下采煤一線工作。井下條件十分復雜,水、火、瓦斯、煤塵、頂板等災害嚴重威脅著煤礦工人的生命安全。工作面溫度高,機器一響,粉塵大、噪聲大,升井后全身都是煤灰,又黑又臟又累。“現在身著西服,坐在裝有中央空調、環境舒適的地面控制室內,遠距離操作采煤,工作條件好了、勞動強度小了、心情更舒暢了。”張兵笑著告訴記者。
6月17日,在安徽省國資委召開的省屬企業“高端化、智能化、綠色化”發展現場推進會上,淮北礦業集團黨委書記、董事長方良才指出:“我們已累計建成2座智能化煤礦、40個智能化采煤工作面、6個智能化掘進工作面,年底前將再建成5座智能化礦井。”
隨著礦井(選煤廠)智能化建設的深入推進,淮北礦業集團越來越多的職工從苦臟累險的作業環境中解放出來,實現華麗“蛻變”。
現年33歲的劉春龍以前在臨渙選煤廠從事機電設備檢修工作。他的爺爺、父親都曾在煤礦工作,是名副其實的礦三代。2012年,他從學校畢業來到臨渙選煤廠當上了一名機電檢修工。這之后的10年期間,正好是該選煤廠智能化改造時期。
“改造前,現場工作環境就是天天與煤塵設備打交道,工作時皮帶走廊里都會灰蒙蒙的,每天巡檢下來身上都是一層細煤灰。”劉春龍說,“改造后,現場設備基本實現智能化,設備啟停都在集控室進行操作,現場設備密封及降塵也做了升級,就連每天需要巡檢的軸承測溫,也改為溫度傳感器,取代了人員巡檢。”
隨著智能化的不斷升級,臨渙選煤廠需要的人員逐漸減少,廠里不少職工也轉行到集團其他單位。今年5月份,劉春龍經過筆試、面試,被招聘到紫朔環境工程技術有限公司環保設備制造廠,從事陶瓷纖維濾管的生產工作。“我們公司研發的陶瓷催化濾管塵硫硝一體化治理技術,主要應用于焦爐煙氣處理,覆蓋大氣、水、固體廢物和節能4個方向。在濾管成型工段每天不再與煤塵打交道,工作環境也很整潔,我的工作也從‘烏金世界’走向‘藍天工程’。”劉春龍感慨道。
據該制造廠負責人介紹,該廠今年6月份從青東礦、許疃礦、臨渙選煤廠、渦北選煤廠等單位招聘26名工人,經過培訓后從事陶瓷纖維濾管的生產工作。
“我是2019年從煤礦供電轉行到化工產業供電的。以前井下工作環境差、黑暗、危險、可視度低,心理壓抑,安全管理難度大;現在化工產業供電設備整齊、環境明亮、心情舒暢。”碳鑫科技公司職工徐召陽說。
據介紹,碳鑫科技公司一期甲醇項目已經投產,二期乙醇項目正在如火如荼建設,年底前土建工程完工,具備設備安裝條件。屆時又將有一批礦區職工經過考試、訂單式培訓,進入碳鑫科技。
張華原是桃園礦的一名電工,前些年調入安徽華塑股份成為一名高壓維修電工。“淘汰自己的永遠不是臟、苦、累的工作,而是時代與科技進步。”張華說。
近年來,華塑股份以“兩化融合”(信息化、工業化)為重點,以“創改”工作為契機,逐步駛入高質量發展的快車道。2021年11月26日,正式登陸上交所主板,成為淮北礦業集團旗下第二家主板上市公司,也是當年安徽省首家在滬市主板上市的國有企業。
站在新的賽道上,張華不斷地加強自身修養,努力地提高自身素質,如饑似渴地鉆研新的業務知識。在長期的工作實踐中,他練就一身技能,成為車間的技術骨干。2020年,張華被華塑股份評為能工巧匠,今年年初榮獲華塑股份“拔尖技能人才”稱號。
(審核:陳剛 責編:張鑫)